「Healthcare Asia Awards」是評選全亞洲醫療保健機構,於醫療保健創新及對病患照護具傑出成就的國際級獎項,林口長庚醫院繼去年獲得「年度最佳醫院 Hospital of the Year-Taiwan」及「年度智慧醫院 Smart Hospital Initiative of the Year-Taiwan」兩項大獎後,今年再以「微菌治療中心」的卓越成就,於4月10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2025年度頒獎典禮中,榮獲「年度服務創新Service Innovation of the Year-Taiwan」大獎肯定。

林口長庚說明,微菌叢植入治療是指將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經過處理後移植到患者腸道,恢復腸道微生態系統,是難治性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的創新治療方式,目前進行臨床研究中,應用於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肥胖、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的腸炎等疾病。
林口長庚指出,該院自2019年成立「微菌治療中心」,致力於提供安全且有效的微菌叢植入治療,迄今已完成超過280例微菌叢植入治療,年齡從3歲到99歲不等,大多數為復發性或嚴重困難梭菌感染病人,目前也進行研究將微菌叢植入治療應用於自閉症、帕金森氏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難治性疾病,希望為此類病患帶來治療的新曙光。
此次林口長庚由副院長邱政洵代表出席領獎,邱政洵上台致詞時表示,林口長庚一向致力於提供卓越的臨床服務與醫療創新,未來亦將繼續致力推動微菌叢植入治療,期望以此創新醫療為更多患者提升治療品質。
來源:林口長庚「微菌叢植入治療」成果亮眼 獲國際大獎肯定 - 桃園電子報
一、微菌叢植入治療之共識與法規研析
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作為一種新興且具有高度潛力的醫療技術,已逐漸獲得全球醫界的重視。根據目前國際間的研究共識,FMT 對於治療反覆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具有極高成功率,亦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特定情境下視為標準療法。然而,由於涉及人體糞便的收集與移植,此技術在法規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捐贈者篩檢標準、樣本處理流程、生物安全管制等。台灣現行法規尚未針對 FMT 設立明確法源依據,現階段多以臨床試驗及醫療機構自律方式推動,顯示出建立完善監管制度及倫理準則之迫切性。
二、微菌叢植入方式、療程與不良反應
FMT 的治療方式依臨床條件與患者狀況不同,主要包括口服微菌膠囊、大腸鏡植入、鼻胃管注入及灌腸等方式。療程前需進行腸道清空與停用抗生素,確保移植後微菌叢能順利定殖。治療過程中常見輕微副作用如腹脹、腹痛、腹瀉或噁心,通常在數日內可自行緩解。儘管嚴重併發症發生率極低(低於1%),但仍可能包括感染、發燒、腸穿孔等風險,尤其對免疫力低下的病患應謹慎評估。
三、糞便微菌叢膠囊及內視鏡植入治療之應用
糞便微菌叢膠囊為FMT的突破性創新之一,可經口服方式將微菌叢準確導入腸道,不僅降低侵入性,更提升患者接受意願。與傳統內視鏡或灌腸方式相比,膠囊治療方便且風險較低,特別適用於年長或無法接受鏡檢的患者。另一方面,內視鏡植入(如大腸鏡注入)則能更直接將菌液投放至目標區域,適用於重度CDI或腸道病灶明確者。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須依個別病況與醫療資源做出最適選擇。
四、糞便微菌叢儲存與微菌銀行之建立
為保障FMT治療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建立完善的微菌銀行(stool bank)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微菌銀行負責收集、篩選、處理、儲存合格糞便樣本,確保微菌叢品質穩定與來源安全。捐贈者需經過嚴格健康評估與傳染病篩檢,合格樣本須經冷凍儲存與批號管理,以供臨床需求使用。台灣若能建立國家級微菌銀行,不僅能提升FMT的可近性,更可支援未來更廣泛的臨床應用與研究發展。
五、微菌叢植入治療適應症(腸道感染、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
FMT 最主要應用於反覆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成功率可達90%以上。此外,隨著腸道菌相與全身疾病關聯研究的深入,FMT 的潛在適應症已拓展至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躁症(IBS)、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甚至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自閉症與失智症等。初步研究顯示腸道菌群重建可能對這些病症的症狀改善具有潛力,惟需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驗證其長期療效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