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日宣布,將自 2025 年 12 月 31 日起終止台積電南京廠「經驗證終端用戶」(VEU)資格,此舉意味著台積電南京廠未來若要進口美國設備,將不再享有「綠色通道」,必須逐案申請許可。
這項政策不僅反映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管制的深化,也彰顯半導體產業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敏感地位。對台積電、台灣以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而言,這不只是單一廠區的調整,更是全球產業平衡的一次重大變化。
事件背景與 VEU 資格
VEU 資格是什麼?
「經驗證終端用戶」(Validated End-User) 資格,本質上是一種美國政府對特定企業的信任授權。獲得 VEU 的企業能快速取得美國出口的敏感設備與技術,免去逐批審查,大幅提升採購與生產效率。
台積電南京廠的角色
台積電南京廠成立於 2016 年,主要生產 16 奈米製程晶圓。雖然該產能僅占台積電整體的約 3%,在全球市占率中比重有限,但卻象徵台積電在中國市場的佈局。對中國客戶而言,南京廠可滿足部分需求,對台積電而言,則是一個戰略據點。
政策變化的時間軸
美國原先給予南京廠 VEU 特權,意味著其被視為「可信任」廠區;但隨著美中競爭加劇,美國開始收緊出口規範。此次終止 VEU,是美國在強化對華技術管制的政策背景下的最新一步,並非針對台積電個案,因為 三星、海力士的中國廠區 VEU 也同時被取消。
VEU資格取消 背景與意涵
VEU 資格代表美國對特定企業的信任,持有者可快速取得美國管制設備。南京廠 2016 年投產,以 16 奈米製程為主,目前僅占台積電總產能約 3%,對台灣整體產業比重更低。經濟部強調,南京廠在中國的營運雖受影響,但對全球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影響有限。
此次取消 VEU 並非單一針對台積電,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IS)上週也同步撤銷 三星與海力士 中國廠區的 VEU。專家分析,美國此舉延續近年強化出口管制的政策,意在降低中國取得先進製程設備的可能性。
政治與戰略考量
美國近年持續透過貿易戰與技術戰,限制中國在高階半導體領域的發展。川普政府時期的「重振美國製造」政策,到拜登政府延續的出口管制,都顯示華府希望 迫使晶片供應鏈回流美國,減少中國掌握先進技術的機會。南京廠位於中國,被視為可能涉及技術外流風險,自然成為審查對象。
法律與制度基礎
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對接受補助與涉及技術轉移的企業設下明確規範。同時,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IS)逐步強化對 VEU 的審查,確保出口管制落實。台積電南京廠雖然規模有限,但在審查標準趨嚴之下,難以避免被納入調整。
其他相關因素
近期,美國針對中國 AI 加速卡與半導體設備的出口限制持續升級。此舉與其說是針對台積電,不如說是 全面性的管制升級。同時,韓國企業也受波及,顯示美國政策是系統性操作,而非單點針對。
影響分析
對台積電的影響
- 成本與程序增加:未來南京廠進口美國設備,必須逐案申請,將導致行政程序繁瑣,增加不確定性。
- 營運預期性下降:原本的「綠色通道」保障廠區穩定,如今將面臨申請時程與政策風險,影響長期規劃。
- 戰略調整壓力:台積電可能加快縮減中國廠產能,集中於美國、日本等市場的投資,逐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 出口比重有限:南京廠占台積電產能僅 3%,且屬中階製程,因此影響台灣整體半導體出口有限。
- 供應鏈再平衡:雖然直接衝擊不大,但台商在中國的供應鏈角色可能逐步縮小,必須尋求東南亞、美國等地的替代方案。
- 國際觀感:此事件凸顯台灣產業在中美之間的夾縫處境,但也再次強調台灣在半導體技術上的 不可替代性。
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 代工格局調整:三星與海力士同樣受影響,顯示全球產業將被迫調整在中國的產能分布。
- 供應鏈風險升高:各國開始加快供應鏈在區域內的再分配,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
- 地緣政治升溫:事件將加深中美科技對抗,半導體產業被迫成為「科技冷戰」的前線。
美國終止台積電南京廠 VEU 資格,象徵半導體供應鏈再一次被地緣政治牽動。短期內,影響有限;長期來看,卻凸顯企業必須 分散風險、調整戰略。台積電擁有全球最強的技術基礎,台灣也具備完整供應鏈優勢。未來,唯有政府、企業與國際合作緊密結合,台灣才能在激烈的半導體戰局中持續領航。
政府回應與展望
經濟部表示,將與美方保持密切聯繫,並協助業者掌握法規變化。同時呼籲台灣企業強化 出口管制法遵,以確保國際合作順利。未來政府將推動 供應鏈多元化,並加強與美日歐合作,以提升整體產業韌性。
專家認為,半導體產業仍將隨著 AI、車用電子、5G 與物聯網 持續成長。台積電憑藉先進製程與技術領先,依然是全球不可取代的核心企業。此次事件提醒台灣必須在 技術優勢 與 國際合作 之間靈活平衡,確保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