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肉粽可能現身端午節,民眾憂食安、轟政府失守關稅把關。

澳洲豬肉微量萊劑事件引關注,揭秘台灣法規、標示陷阱與政府把關,助您佳節安心享用美味。

重點速覽

  • 澳洲豬肉檢出微量萊劑: 近期一批澳洲進口豬腳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雖遠低於台灣0.01ppm的法定容許量,但為2021年開放含萊劑豬肉進口以來首例,引發消費者關注。
  • 台灣法規與標示現況: 台灣對進口豬肉萊劑殘留有明確規範,並要求標示產地。然而,肉粽等加工食品若豬肉或豬脂含量低,可能免標示豬肉來源,造成辨識困難。
  • 消費者安心選購: 建議選購時仔細檢查產品標示,優先選擇標明使用「台灣豬」或來源清晰的產品,並向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妥善保存與徹底加熱。

萊克多巴胺是什麼?為何引發關注?

萊克多巴胺的背景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是一種乙型受體素(β-agonist),屬於俗稱「瘦肉精」的一種。它被用作動物飼料添加劑,能夠促進蛋白質合成,增加動物的瘦肉比例,減少脂肪積累,並提高飼料換肉率。由於其能有效改變肉品成分,部分國家(如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允許在牛、豬等禽畜飼養過程中使用,並訂有相應的殘留容許量標準。

然而,萊克多巴胺的安全性在國際上仍存在爭議。部分研究指出,過量攝取可能對人體心血管系統造成負擔,如心悸、血壓升高等。因此,包括歐盟、中國大陸及台灣先前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禁止或嚴格限制其使用。

台灣的萊克多巴胺規範

台灣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但訂定了嚴格的殘留容許量標準(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s),以保障國人健康。這些標準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在2012年通過的標準一致或更為嚴格:

  • 豬的肌肉及脂肪(含皮):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為 0.01 ppm (百萬分之一濃度)。
  • 豬的肝臟: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為 0.04 ppm。
  • 豬的腎臟: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為 0.04 ppm。
  • 其他可供食用部位(例如:胃、腸、心、肺、舌、肚、腦、血等):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為 0.01 ppm。

台灣本土豬隻養殖則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政府同時要求所有含豬肉及其可食部位的食品,不論生鮮、加工或餐飲場所販售,皆須清楚標示豬肉原料的原產地。

豬隻部位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 (ppm)
肌肉及脂肪 (含皮)0.01
肝臟0.04
腎臟0.04
其他可食部位 (如胃、腸、心等)0.01

註:ppm為百萬分之一濃度單位。台灣本土豬隻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

肉粽食安關鍵:豬肉來源標示怎麼看?

端午節將至,粽子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應景美食,其中豬肉更是許多鹹粽的主要內餡。在萊克多巴胺議題發酵下,消費者對於粽子內豬肉的來源與安全性更加關注。了解現行的豬肉原產地標示規定,有助於做出明智的選擇。

現行豬肉原產地標示規定

根據台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凡是含有豬肉或豬可食部位原料的食品,都必須清楚標示其豬肉原料的原產地(國)。此規定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生鮮豬肉、冷凍冷藏豬肉、以及各類豬肉加工品,無論是包裝食品、散裝食品,還是在市場、攤販、餐廳等場所販售,皆須遵守。

直接使用豬肉原料

若食品直接使用豬肉或其可食部位(如豬絞肉、豬五花、豬肝、豬腸等)作為原料,標示相對單純。業者可以採用以下方式:

  • 逐項標示: 例如「貢丸:台灣豬肉」、「滷肉飯(肉燥):加拿大豬肉」。
  • 分區標示: 在販售場所設置特定區域,擺放相同豬肉來源的產品,並以告示牌標示「本區豬肉產地:台灣」或「本區豬肉產地:丹麥」。

加工食品的標示挑戰:以肉粽為例

對於肉粽這類複合加工食品,豬肉來源的標示就顯得較為複雜。雖然法規要求標示豬肉原料原產地,但存在一些細節情況:

  • 主要肉塊: 粽子中的主要豬肉塊(如三層肉、梅花肉)必須標示其原產地。
  • 豬油與少量添加: 如果粽子僅使用豬油(豬脂)進行爆香或調味,例如製作油蔥酥時加入少量豬油,且最終產品中豬油含量不高,或豬肉並非構成該產品之主要特性時,根據衛福部的問答集,可能因含量極低或非直接添加,而有免於強制標示豬肉原料原產地的空間。這使得消費者在選購某些肉粽時,單從標示上較難完全掌握所有豬肉相關成分的來源。

這也是為何專家與消費者團體呼籲,應針對加工食品中微量但關鍵的動物性成分,研議更清晰的標示規範,以彌補現行規定的模糊地帶。

新式標示:圓形與三角形的差異

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辨識豬肉產地,政府自2020年底開始推行新的豬肉產地標示貼紙樣式:

  • 圓形標示貼紙: 代表該產品使用「台灣本土豬肉」。
  • 三角形標示貼紙: 代表該產品使用「進口豬肉」(例如來自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

這些標示貼紙通常會註明豬肉的具體來源國家。消費者在選購豬肉製品或於餐飲場所消費時,可以留意這些標示,作為判斷依據。

消費者安心選粽指南

端午佳節將近,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粽子,以及近期萊克多巴胺的食安議題,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才能吃得安心又美味呢?以下提供幾點實用的選購與保存建議。

選購肉粽注意事項

  • 詳閱標示資訊:購買包裝粽子時,務必仔細閱讀產品標示,包括品名、成分、豬肉(或其他動物性原料)原產地、製造日期、有效日期、廠商資訊等。優先選擇標示清晰、完整的產品。
  • 認明產地標示: 特別留意豬肉原料的原產地。可優先考慮選購標示使用「台灣豬」或有明確進口國標示的產品。留意是否有農委會推廣的「台灣豬標章」(圓形)或進口豬的「進口豬標示」(三角形)。
  • 選擇信譽商家: 向有信譽、衛生條件良好的店家、攤商或品牌購買。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或價格過於低廉的散裝粽子。
  • 觀察外觀與氣味: 選購時注意粽葉顏色是否過於鮮豔(可能添加人工色素),粽子本身是否有異味或發黏現象。正常的粽葉煮後應呈暗黃色。
  • 了解成分內容: 除了豬肉,也要注意粽子中其他添加物的使用情況,選擇成分單純、少添加的產品為佳。

保存與食用建議

  • 適當保存: 購買回來的粽子若非立即食用,應依照產品指示妥善保存。一般而言,冷藏(0-7°C)約可保存3至7天,冷凍(-18°C以下)則可保存較長時間,但仍建議儘早食用完畢。
  • 徹底加熱: 食用前務必將粽子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5°C以上,確保殺滅可能存在的微生物,保障食用安全。
  • 適量食用: 粽子多由糯米製成,熱量及油脂含量通常較高,且不易消化,應酌量食用,避免造成腸胃負擔,特別是消化功能較弱或有慢性疾病的族群。
  • 均衡搭配: 食用粽子時,可搭配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有助於消化及營養均衡。

透過謹慎選購及正確的保存與食用方式,就能在享受端午佳節美味的同時,也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關。

吃到微量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豬肉,會不會比天天吃雞排還危險?

🍖 萊克多巴胺的風險(以合法劑量計算)

  • 容許量:台灣現行標準是豬肉殘留量不得超過 0.01 ppm(百萬分之一)
  • 實際攝取量:根據風險評估,一位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天需吃 超過6公斤豬肉 才可能接近安全容忍上限(MRL)。
  • 目前市面檢出案例:像近期澳洲豬腳檢出的 0.001 ppm,為上限的十分之一,風險極低。

🍗 雞排的風險(天天吃的情境)

  • 油炸高溫產物:反覆使用的油會產生「反式脂肪」、「丙烯醯胺」等致癌物。
  • 熱量與脂肪超標:一塊雞排約 600~800大卡,若天天吃,易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
  • 鹽分高:鈉含量高,容易升高血壓。

🧠 總結比較:

項目萊克多巴胺豬肉(合法殘留)天天吃雞排
科學評估風險幾乎可忽略,需大量攝取才達危險門檻長期攝取恐導致代謝症候群
致癌可能性無明確證據長期油炸物確有風險
對身體影響正常攝取無虞易致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病
建議留意來源即可偶爾吃可,勿天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