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蘋果在 2024 年初推出首款 Vision Pro,這款空間運算裝置便成為科技界的焦點。儘管其卓越顯示、手勢操控與沉浸式體驗備受讚揚,但其高昂售價、續航和應用生態仍被視為擴展普及的障礙。如今蘋果發布搭載 M5 晶片 的升級版 Vision Pro,市場與科技圈再次把目光投向這款產品。
從首代上市以來,Vision Pro 在科技媒體與早期使用者中獲得不少肯定:其 micro-OLED 顯示畫質、空間計算能力與視線/手勢追蹤都展現出相當突破。但在更大範圍的消費市場中,它的銷售表現就相對有限。高價位成為入門門檻,許多潛在用戶因而望而卻步。此外,有評論指出,即便技術上已具備潛力,但缺乏「殺手級」應用、軟體生態尚未成熟,也抑制了使用者大規模採用。
在用戶角度上,優點包括:
- 沉浸式體驗 — 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切換自然;
- 空間運算與多視窗管理能力 — 較傳統 AR/VR 裝置更為直覺;
- 高品質顯示與低延遲影像輸出 — 在觀影、3D 類內容上具優勢。
缺點方面則包括:
- 價格過高,對多數一般消費者仍有門檻;
- 續航力有限,長時間使用尤感不便;
- 生態系統僅處起步階段,App 數量及開發支持尚少;
- 裝置重量與配戴舒適性仍被舊用戶多次反映為痛點。
Vision Pro 2
目前從公開報導看來,蘋果已在 2025 年下半年 將 Vision Pro 升級版投入量產與出貨準備 The Verge+2Reuters+2。例如 The Verge 報導指出,新款 Vision Pro 將於 2025 年 10 月 22 日上市 The Verge。這意味著從內部設計、晶片試產、生產驗證到量產出貨,蘋果需要在 2025 年上半年就完成所有關鍵環節。
影響量產進度的關鍵因素包括:
- 晶片與代工良率:M5 採用第三代 3 奈米製程,若在良率控制上未能穩定,將影響大規模生產速度。
- 關鍵零組件供應穩定性:高解析顯示器、鏡頭模組、感測器等若出現供應瓶頸,會拖延整體產能。
- 測試與品質驗證周期:高階 XR 裝置對延遲、畫質、一致性要求嚴苛,必須經過嚴格測試。
- 市場策略與訂單預估:蘋果必須預估市場需求與庫存壓力,以免過度生產造成積壓風險。
M5 晶片:性能飛躍與系統應用
根據蘋果官方與多方報導,M5 是一顆為 AI 和高效能運算優化的晶片系統:
- 採用第三代 3 奈米製程,具備 10 核心 CPU、10 核心 GPU,以及強化的神經網路引擎 。
- 在 GPU 核心中整合神經網路加速器,使 AI 算力大幅提升;整體在 AI 加速、圖形計算上相較前代躍進甚多 。
- 蘋果官方指出,M5 可使 Vision Pro 在 micro-OLED 顯示器上渲染的像素數量提升約 10%,解像效果更清晰;刷新率可提升至最高 120Hz,降低動態模糊;AI 驅動功能(如「自像」)運行速度比前代快約 50%,第三方 App 性能可提升 2 倍。
- 在系統整合上,M5 將與現有的 R1 晶片共同協作處理感測器、鏡頭與影像流資料,保持低延遲與一致性輸出 。
在應用場景方面,M5 為 Vision Pro 2 帶來幾項可能的強化:
- 更精準的手勢/眼動追蹤:透過更強的運算能力與感知處理能力,反應應更快速且穩定;
- 光線追蹤與網格著色效果提升:遊戲與沉浸內容的畫質將更真實、反射與陰影更細緻;
- AI 驅動系統功能加強:如即時空間照片轉換、語音交互、虛擬分身(Persona)等功能可更流暢;
- 更高畫質與更快刷新率:有助於在静態與動態場景中提供更舒適的視覺體驗。
蘋果 Vision Pro 2 vs Vision Pro 1 詳細比較
項目 | Vision Pro 2(升級款,搭載 M5) | Vision Pro 1(初代) |
---|---|---|
處理器(SoC) | Apple M5(10 核 CPU:4 高效 + 6 節能;10 核 GPU;強化 NPU) | Apple M2(與 R1 合作處理感測/影像) |
協同處理器 | 與 R1 協作(低延遲感測/影像處理) | R1 |
AI/神經引擎 | 16 核 NPU;系統級 AI 體驗最高**+50%;第三方 App 最多+2 倍** | 以 M2 內建運算為主,未深度整合 Apple Intelligence |
Apple Intelligence | 更深入整合(多語系、裝置端模型) | 有限/未整合 |
顯示系統 | micro-OLED;可驅動像素 +10%(更清晰文字與細節) | micro-OLED;總像素約 2,300 萬 |
更新率(Refresh Rate) | 最高 120Hz(降低動態模糊、Mac 虛擬顯示更流暢) | 90/96/100Hz |
影像延遲(Passthrough) | 影像至顯示約 12ms(官方宣稱) | 約 12ms(官方宣稱) |
感測/收音 | 12 相機 + 5 感測器 + 6 麥克風(與前代相同配置級別) | 12 相機 + 5 感測器 + 6 麥克風 |
配戴/頭帶 | 全新雙圈編織頭帶(3D 編織、雙肋結構、可調鎢合金插片;S/M/L;與前代相容) | 單圈/原生頭帶(長時間配戴較易負擔) |
舒適度 | 著重減壓、配重與服貼度微調旋鈕 | 用戶回饋:長時間配戴較不適 |
電池續航(一般) | 約 2.5 小時 | 約 2 小時 |
電池續航(影片) | 約 3 小時 | 約 2.5 小時 |
儲存 | 256GB / 512GB / 1TB | 256GB / 512GB / 1TB |
無線連線 | Wi-Fi 6、Bluetooth 5.3 | Wi-Fi 6、Bluetooth 5.3 |
作業系統/功能 | visionOS 26:小工具、強化 Personas(自像)、互動「木星環境」,更完整 Apple Intelligence | 初版 visionOS(後續更新至 2.x),功能相對早期 |
Mac 虛擬顯示 | 更流暢(受益於 120Hz 與 M5 圖形能力) | 良好,但更新率上限較低 |
開發者/企業應用 | 與 JigSpace 等合作;裝置端 AI + 空間運算場景擴大 | 生態起步,場景較少 |
外觀/重量 | 外觀基本不變;重量 — / 未公布(預期相近) | 以鋁/玻璃/碳纖複合結構為主 |
相容性/配件 | 新雙圈頭帶可另購、相容前代;其他配件多維持 | 原生配件生態 |
建議售價 | NT$119,900 起(美國 US$3,499 起) | NT$119,900 起(美國 US$3,499 起) |
發售/供貨 | 2025 年10/22 (台灣市場「稍晚」開賣) | 2024 年起於特定市場開賣 |
Vision Pro 2 的供應鏈影響
在蘋果官方已確認推出搭載 M5 的 Vision Pro 升級版後,供應鏈的牽動效應值得關注。
台積電(TSMC):關鍵晶片代工龍頭
作為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是蘋果 M5 晶片的主要製造夥伴。M5 採用 3 奈米高階製程,若產能與良率能穩定,將為台積電帶來可觀晶片訂單與收入。長期來看,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的領先優勢也因此進一步鞏固。
GIS-KY:潛在題材股
部分市場報導指出,GIS-KY(一間與觸控、顯示元件有關的台灣公司)可能與 Vision Pro 2 的供應鏈有關。若其確實參與高階面板、觸控或組件模組供應,將隨題材發酵受到資本市場關注。投資人可觀察其訂單公告與技術能力是否與蘋果需求吻合。
其他關鍵供應商
頭帶與舒適配件製造商:新版本雙圈編織頭帶的推出,也為紡織、機構件製造商帶來訂單。
面板/顯示模組供應商:如 LG Display、京東方等,若要供應高解析度 micro-OLED 面板或顯示模組,需提升技術與良率。
鏡頭與感測器模組商:空間影像、深度感測器要求更高精度與響應速度,供應商如大立光、玉晶光、穩懋等可能受惠。
光學模組與鏡頭製造商:更高畫質的系統配合鏡頭支援,會使光學元件要求升高。
軟硬板、連接器與散熱模組供應商:XR 裝置對熱管理與結構可靠性要求高,相關供應鏈將維持穩定需求。
類別 | 機會 | 風險 |
---|---|---|
高階晶片代工 | M5 晶片訂單帶動代工廠營收提升 | 若良率下降或訂單縮減,可能影響業績 |
顯示與光學元件 | 高畫質需求提升面板與鏡頭技術廠商訂單 | 技術門檻高,競爭激烈 |
周邊模組供應商 | 頭帶、散熱結構、連接器等小型零件訂單可觀 | 若產品策略變動(如輕量版轉向)可能被邊緣化 |
中小型供應商 | 與大廠合作承接小批量訂單,隨題材被市場關注 | 若訂單集中於少數供應商,分散風險能力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