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易成災,預防淹水刻不容緩!政府民眾攻略:哪些場所要注意?住家防災對策措施完整指南

台灣夏季,熱帶氣旋與午後雷陣雨輪番上陣,一場暴雨就能讓城市瞬間變澤國。近年極端氣候加劇,短時間強降雨頻繁,淹水不再只是「偶發事件」,而是潛藏在日常中的重大威脅。街道成河、車輛泡水、家中進水……這些畫面屢見不鮮。然而,面對天災,恐慌無濟於事,唯有預防與行動才能守住家園。從環境風險到個人防護,全面解析淹水的成因、高風險場域、住家防災策略,以及災中應變與災後復原的完整步驟。讓你在風雨來臨前,掌握關鍵知識,築起安全防線。

夏季豪雨的風險

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

近年氣候變遷使豪雨事件的頻率增加、強度加劇。短延時強降雨更容易在都市地區製造積水災情。

地理環境因素

台灣山多河短,降雨集中於短時間內,河川來不及宣洩,加上部分平原地區地勢低窪,極易發生淹水。

常見淹水地點

  • 低窪地區:雨水不易排出,短時間即可積水。
  • 河岸邊溝渠旁:洪水溢出風險高。
  • 都市集水區:熱島效應加速積水形成。
  • 老舊管線地區:排水能力不足,遇豪雨更易癱瘓。

哪些場所需特別注意?

居家環境

  • 低樓層住戶:一樓或地下室最易受淹,應加強防水措施。
  • 靠近河道或溝渠的房屋:豪雨期間須特別留意水位變化。

公共場所

  • 捷運站與地下通道:一旦排水系統失效,短時間可被水淹沒。
  • 學校低樓層:需事先檢查排水並制定師生疏散計畫。
  • 醫院、消防署:必須有備援電力與緊急排水裝置。
  • 市場與商圈:積水可能中斷營運與交通。

其他高風險區域

  • 地下停車場:低於地面的出入口是積水首要入口。
  • 農田與工業區:影響生產與物流。

如何預防住家淹水?

事前準備

  1. 檢查與清理排水系統:定期疏通屋頂排水槽、陽台出水孔與周邊排水溝,避免落葉、垃圾堵塞。
  2. 抬高家具與設備:將重要文件、電器和貴重物品搬到高處,或使用防水收納箱保護。
  3. 準備抽水設備:購買小型水泵,在積水初期立即抽排。
  4. 安裝防水閘門與沙包:在門口、車庫或低窪入口設置防護,阻擋洪水進入。
  5. 訂閱防災資訊:透過氣象局、防災APP接收最新警報與建議行動。

居家改造

  • 地面墊高:提升一樓或庭院地面高度。
  • 改善排水:加大排水管徑、增加排水出口。

綠化環境

  • 種植草木與植被:增加雨水吸收、減緩逕流速度。

災害發生時該怎麼辦?

  1. 接收警報:持續關注氣象預報與地方政府發布的疏散命令。
  2. 立即應變
    • 避免靠近河道與排水溝,防止跌落或觸電。
    • 若室內進水,立刻切斷總電源,避免短路引發火災。
  3. 及時撤離:按照既定路線前往避難所或高地。
  4. 攜帶必需品:身分證、手機、現金、藥物、乾糧與飲水。
  5. 避免危險行為:不要開車涉水,更不要徒步穿越深水區。

災後復原與清理

安全檢查與評估

檢查住家結構安全:確認建築物基礎和牆面是否出現裂縫或損壞。檢視電線和瓦斯管線,確保沒有安全疑慮後再恢復使用。

環境清潔與消毒:徹底清理積水和淤泥,使用適當消毒劑清潔受影響區域。更換受潮損壞的物品,避免細菌滋生影響健康。

損失評估與申報

記錄災害損失:拍攝受損物品和環境照片,作為保險理賠或政府補助的證明。聯繫相關保險公司辦理理賠手續。

通報政府相關單位:向鄉公所或地方政府通報災情,申請必要的協助和補助。參與社區災後重建工作,共同改善防災環境。

政府防災體系與民眾配合

完善的預警系統運作

政府建置全台防災資訊網,整合氣象、水文和地質等多項資料,提供民眾即時且準確的災害預警資訊。各級政府機關協調運作,確保防災訊息能快速傳達到每一位民眾。

基礎建設持續改善

水利局積極推動排水系統改善工程,提升都市防洪能力。各鄉公所配合中央政策,加強地方防災設施維護和更新。

社區防災教育推廣

政府定期舉辦防災宣導活動,提升民眾防災意識和應變能力。鼓勵社區組織防災志工隊,建立鄰里互助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