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5日接近,一則來自日本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的災難預言,再度引發全球關注。漫畫家龍樹諒曾在作品中預示2025年7月5日凌晨4:18,將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引發社群與媒體廣泛討論。近期鹿兒島地區地震頻傳,加上新燃岳火山異動,讓這則預言看似更加真實,引起旅遊恐慌與防災熱潮。
人們開始搶購防災用品,日本觀光人數開始下滑,尤其香港地區的旅客大量取消行程。恐慌氛圍與末日論調蔓延,引發社會層面廣泛反應。
避難包的內容物
末日預言的來龍去脈
漫畫家龍樹諒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曾提及2011年3月的大地震,被認為是成功預言。然而部分預測被質疑為事後修正,像是阪神地震、黛安娜王妃之死。
這次的7月5日預言,據稱來自他在夢中見到的景象,以及2021年新版《天使的遺言》的內容,使得"夢境預知"成為討論焦點。各大社群平台謠言四起,甚至與川普政策、南海海槽活動掛鉤,形成所謂的「吐噶喇法則」。
科學界的回應與地震風險分析
東京大學地震學教授蓋勒(Robert Geller)明確指出,地震無法被準確預測,即使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預測,也從未真正命中。他直言,自己60年的地震研究中,未見任何一次預測接近現實。
日本氣象廳也公開辟謠,強調目前未觀察到7月5日異常徵兆。鹿兒島近期地震屬於常態地殼活動。
台灣同樣位於地震帶,花東、西南部為高風險地區。而日本的南海海槽地震確實存在潛在風險,但學界強調無法與具體日期掛鉤。
地區影響與防災行動
鹿兒島十島村已實施預警撤離機制,並加強地震監測。日本各地也持續進行南海海槽防災演習,提前部署疏散路線與緊急物資。
台灣方面,氣象局與學者呼籲民眾加強日常防災準備,定期演練與檢查房屋結構,特別是土壤液化區域如台北、新北、台中應高度警覺。
個人防災應包括:地震發生時執行Drop、Cover、Hold On三步驟;準備避難包(含水、食物、照明、通訊與急救藥品);訂閱LINE地震速報與災害APP保持資訊流通。
社會與經濟衝擊
7月5日預言對日本觀光業造成實質打擊。根據路透報導,香港前往日本的旅客大幅減少,有旅行社業績減半。一些航空公司更因此取消航班。
社群網路上「末日論」蔓延,造成民眾恐慌,同時也推升防災商品、黃金、避險基金的銷售,形成「末日經濟」。部分KOL與網紅趁機炒作話題,引發倫理爭議。
地震預測目前尚無法準確實現。即便科學家能描繪危險區域與長期機率,但無法針對特定日期提出具體警告。因此,面對類似預言,應以冷靜與事實為依據。
媒體與公眾需有責任感,避免渲染災難。長遠來看,建立防災常識與提升應變能力,才是最有效的風險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