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AI 幾乎把全球資本市場「點燃」。Google、Microsoft、Meta、Amazon 等科技巨頭,正在瘋狂砸錢蓋資料中心、買 AI 晶片,2025 年光是這幾家就準備花超過 3,500~3,800 億美元在 AI 相關資本支出上,規模直逼一整個國家的 GDP。
Google 內部甚至對員工放話:AI 服務能力必須「每六個月翻倍」,四到五年內整體規模要再放大 1000 倍,才追得上需求。
同一場會議裡,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又提醒:AI 投資確實有泡沫風險,但「投資不足」的風險更可怕,而且 2026 年會是競爭異常激烈的一年。
另一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一再飛來台灣,盯著台積電、鴻海與整個台灣供應鏈要產能、要封裝、要 AI 資料中心,還在 Computex 上喊出 AI 基礎設施市場未來可望達到「數兆美元」規模。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分析師郭哲榮看著 Google Gemini 的進步與股價飆漲,直接開嗆:「說 AI 是泡沫的,根本不懂 AI,泡沫都是假的!」他把這一波 AI 視為產業典範轉移,把自己定位成「最懂 AI 的分析師」,並且帶著投資人追 AI 伺服器、記憶體、ABF 載板與散熱族群。
什麼是泡沫經濟?
簡單說,「泡沫」就是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
- 價格持續被追捧、估值一路墊高
- 但獲利、現金流、實際需求跟不上
- 價格主要靠「期待」與「故事」撐著
等到市場發現「故事說太大」,資金撤出、估值修正,價格就像泡泡一樣啪的一聲破掉。
回頭看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
2000 年前後的網路泡沫,是教科書級的例子:
- 投資人只要看到名字裡有「.com」就搶著買
- 很多公司沒明確的商業模式,卻被炒到天價
- 真正能賺錢的公司寥寥可數,最後多數股價腰斬再腰斬
泡沫爆掉後,網路並沒有消失,反而慢慢長成今天的 Google、Amazon、Netflix——技術是真的,只是太早被用太貴的價格買進。
AI 浪潮與歷史泡沫的相似之處
如果你仔細觀察,現在的 AI 浪潮,跟當年的網路泡沫有幾個高度相似點:
- 過度樂觀情緒:
CEO 只要在法說會上多講幾次「AI」,股價就容易被炒高。 - 資本瘋狂湧入:
四大科技巨頭今年 AI / 資料中心資本支出估計合計超過 3,500 億美元,而且 2026 年還要再加碼。Reuters - 估值快速膨脹:
AMD 預估未來 3~5 年整體營收年複合成長率超過 35%,資料中心與 AI 相關業務甚至預估要 60%~80% 的年成長,市場熱情直接把股價推到今年漲幅接近翻倍。AMD
這些數字看起來很漂亮,同時也像極了泡沫最熱的那幾年。
但 AI 跟過去泡沫也有關鍵差異:
- 實際落地速度更快:
GPT、Gemini、Claude 等工具,已經實際在寫程式、寫文案、做設計、客服、翻譯,甚至協助醫療判讀。這不是只存在白皮書裡的願景。 - 硬體與軟體同時賺錢:
NVIDIA、AMD、TSMC 等靠賣算力、賣晶片賺錢;
Microsoft、Google 靠雲端訂閱與 AI 服務收費;
跟當年很多還沒有營收的「.com」公司完全不同。 - 長期需求看起來更「結構性」:
AMD 與黃仁勳都在談「十年 AI 基礎設施建設週期」,預估資料中心 AI 晶片市場在 2030 年前可達 至少一兆美元,甚至有看三到四兆美元的預測。
所以,AI 有沒有泡沫?
從歷史角度看:資金與情緒絕對有泡沫成分;
但從技術與產業來看:它同時又是一場真實的結構性革命。
從 Reuters 與多家財經媒體統計來看:
| 公司 | 2025 年資本支出重點 | 粗略規模與變化(USD) |
|---|---|---|
| Alphabet | 資料中心 + AI 基建 | 預估 910–930 億,較原預估再上修 |
| Microsoft | 雲端 + AI 資料中心 | 單季就花約 349 億,全年再加碼 |
| Meta | AI + Reels +資料中心 | 全年資本支出預估上修至 700–720 億 |
| Amazon | 雲端 + 物流 + AI | 2025 年資本支出預估約 1,250 億 |
黃仁勳來台、AI 工廠、AI 資料中心與能源壓力
拉回台灣,我們可以看到幾條明顯的軸線:
- 台積電與先進製程
- 3nm 與未來 2nm 幾乎被 NVIDIA、AMD、Apple、雲端巨頭包到滿,TSMC 的產能擴充變成全球 AI 的瓶頸。中華日報英語網
- 鴻海與 AI 工廠 + 資料中心
- 鴻海與 NVIDIA 合作規劃 AI 資料中心,最終目標 100MW 用電,也計畫推動「AI 工廠」概念,把 AI 應用導入製造、電動車與機器人。Reuters
- 記憶體、ABF 載板與散熱
- 台股上被 AI 題材點名最兇的族群,幾乎都圍繞在「伺服器組裝」與「高階零組件」——這也是郭哲榮最愛強調的主軸之一。
對投資人來說,這代表:
- 台股的電子權值股,與全球 AI 週期高度綁在一起
- 一旦國際 AI 資本支出出現放緩跡象,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
- 但反過來說,只要 AI 基建繼續擴張,台灣也很難被完全忽略
郭哲榮的觀點:AI 不是泡沫,而是產業大洗牌
從你提供的內容來看,他的核心想法大致可以整理成幾點:
- Gemini 等新一代 AI 能力太誇張,泡沫說完全不懂技術本質
- 能快速生成逼真圖片與影片
- 能根據不同程度(國小、國中)調整解題邏輯
- 能分析圖片內容並做推論
→ 在他眼中,這不是「講講故事」,而是直接改寫生產力的工具。
- 拿 MP3 顛覆 CD 的歷史類比 AI 顛覆舊產業
- 音樂產業一度被認為要被數位下載殺死,最後透過 Spotify 等串流模式重生
- 同樣地,AI 可能衝擊繪師、設計、文案等工作,但也會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 舊模式會被打掉重練,但新產業鏈會長起來。
- 台股投資主軸:抓住 AI 供應鏈,而不是只看短期 EPS
- 他主張理解技術,比盯 EPS 更能掌握長線趨勢
- 因此他會鎖定記憶體、ABF 載板、AI 伺服器與散熱族群,認為這些是 AI 城市的「水電建商」。
這樣的觀點,強調的是:
AI 不是泡沫,而是產業重整;會倒的是沒跟上變化的公司,不是整個 AI。
但同一時間,也有分析師針對 AMD 提醒:
「這些 35%~80% 的成長目標,也可能撐到 AI 泡沫破掉那一天。」Investopedia
換句話說,技術是真的,故事也可能說太滿,價格一樣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