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東省多地出現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病例,並且澳門、香港也已通報移入與本土感染,引發國際關注。台灣疾管署最新資料指出,截至 2025 年 8 月 6 日,全台累計 17 例屈公病確診病例,全數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包括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及中國廣東省。儘管目前尚無本土疫情,但社群媒體上已流傳「屈公病會人傳人」、「政府經費刪減無法做疫調」等謠言,引發民眾擔憂。
屈公病雖非新興疾病,但因其症狀與登革熱高度相似,且同樣由病媒蚊傳播,一旦防治不力,可能在高溫多雨的台灣迅速蔓延。
什麼是屈公病?
屈公病的致病原為 裂疹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屬於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與甲病毒屬(Alphavirus)。該病毒為單股正鏈 RNA 病毒,外層帶有脂質膜,對高溫與乾燥環境敏感。其基因序列存在多種基因型變異,不同型別會影響病毒的傳播效率與致病程度。例如部分基因突變可提高病毒在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中的複製效率,使其在亞熱帶地區更易流行。
歷史沿革
屈公病的名稱源自馬達加斯加語 "kungunyala",意指「因關節劇痛而彎腰駝背」。該病最早於 1952 年在坦尚尼亞被發現,隨後於東非及亞洲多地爆發。近二十年來,因全球化與氣候變遷,屈公病在非洲、南亞、東南亞及南美洲等地的流行頻率與範圍明顯增加。
傳播途徑
屈公病主要透過 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和 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叮咬傳播。被感染的蚊子在吸食病毒血液後,病毒會在蚊體內增殖並進入唾液腺,再於下一次叮咬時將病毒傳給人類。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屈公病會透過空氣或日常接觸直接人傳人,但在分娩過程中,母親可能將病毒傳給新生兒,少數研究也探討了輸血等體液傳播的可能性。
屈公病的症狀與診斷
典型症狀
潛伏期通常為 2 至 12 天。典型症狀包括:
- 高燒:體溫可飆至 39°C 以上,持續 2-3 天。
- 嚴重關節痛:特別是手腳小關節,常為雙側對稱,疼痛劇烈,影響日常活動。
- 頭痛與肌肉痛:常伴隨全身不適。
- 皮疹:約半數患者會出現斑丘疹。
- 眼紅與畏光:部分患者出現輕度結膜炎。
非典型症狀與併發症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
- 長期疲倦、食慾不振。
- 淋巴結腫大。
- 嚴重者可引發腦膜炎、心肌炎、脊髓炎等神經與心臟併發症。
- 慢性關節炎:感染後數月甚至數年仍持續疼痛,顯著影響生活品質。
屈公病與登革熱的比較
特徵 | 屈公病 | 登革熱 |
---|---|---|
致病原 | 裂疹病毒 (CHIKV) | 登革病毒 (DENV, 四血清型) |
關節痛 | 劇烈且持續數週至數月 | 較輕微,通常數天 |
皮疹 | 常見 | 可能出現 |
眼紅 | 較常見 | 罕見 |
出血傾向 | 少見 | 較常見(嚴重型登革熱) |
併發症 | 慢性關節炎、神經系統病變 | 重度出血、休克症候群 |
相似之處:皆由病媒蚊傳播,初期發燒、頭痛等症狀重疊,需依特徵症狀與檢驗區分。
主要差異:屈公病的關節痛更劇烈且持續時間長;登革熱則更易出現血小板下降與出血現象。
診斷挑戰:在流行地區同時出現兩種病時,必須依賴分子檢測與血清學檢查快速鑑別。
台灣屈公病的現況與防治策略
全球疫情概況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屈公病已在超過 110 個國家出現,部分地區呈現季節性流行。近年廣東、菲律賓、印尼等地疫情活躍,加上氣候變遷使病媒蚊棲地擴大,台灣面臨的境外移入風險增加。
台灣疫情現況
疾管署統計,截至 2025 年 8 月 6 日,台灣共累計 17 例確診屈公病,全部為境外移入,無本土病例。感染來源以印尼最多,其次為菲律賓、斯里蘭卡及廣東省。疾管署已將廣東省旅遊疫情建議升至第二級「警示」,提醒赴當地民眾加強防蚊。
個人防護措施
-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
- 使用含 DEET、Picaridin 或 IR3535 的防蚊液。
- 安裝紗窗、紗門,避免蚊蟲入侵。
- 主動清除家中與戶外積水容器(「巡、倒、清、刷」)。
屈公病與登革熱同為病媒蚊傳染病,但其關節痛持續性、慢性影響及流行特徵,使其在公共衛生防治中不可忽視。台灣雖尚無本土疫情,但隨著國際旅遊往來頻繁,境外移入風險持續存在。
防治屈公病的核心在於 「源頭減蚊、阻斷傳播」,這不僅需要政府衛生單位持續監測與防治,也需要民眾積極配合,從家戶到社區落實防蚊行動。未來,台灣應持續加強監測能力、跨國疫情合作與防蚊技術創新,才能有效降低屈公病對公共衛生的威脅。